王宗秋荣获拾遗传承“传统面食(大兴花馍)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”称号

王宗秋荣获拾遗传承“传统面食(大兴花馍)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”称号

近期,花馍手艺人王宗秋凭借其精湛的技艺、对家传手艺的坚守以及在传承大兴花馍文化方面的突出贡献,成功荣获拾遗传承“传统面食(大兴花馍)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”称号。

花馍,又称面花,是一种以面粉为主要原料,通过揉、捏、搓、剪、刻、染等多种手法塑造出的造型各异的面食艺术品。它不仅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,更是深深扎根于民间的民俗文化符号,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。

每逢春节,各种造型的花馍,有的是寓意吉祥的生肖形象,有的是饱满的元宝形状,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,期盼着来年五谷丰登、阖家幸福。

除了传统节日,花馍在婚丧嫁娶、寿诞庆贺等人生礼仪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。在婚礼上,成双成对的花馍象征着新人婚姻美满、白头偕老;在丧葬仪式中,特定造型的花馍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与缅怀;而在寿诞庆贺时,寓意长寿的花馍则是传递祝福的重要载体。

王宗秋与大兴花馍的缘分,源于家族的传承。她的祖辈就制作花馍,在当地小有名气。从小,她便在祖辈的熏陶下,对花馍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记得小时候,每当家里有重要的民俗活动需要制作花馍时,她总会围在祖辈身边,看着他们娴熟地揉面、捏造型,小小的手也忍不住跟着模仿。

祖辈们制作花馍时的专注与虔诚,深深地烙印在王宗秋的脑海中。他们常说,制作花馍不仅是一门手艺,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,每一个花馍都承载着一份祝福和情感,必须用心去做。这些话语,成为了王宗秋日后坚守花馍制作技艺的精神动力。

随着年龄的增长,王宗秋正式跟随祖辈系统学习花馍制作技艺。从最基础的揉面开始,她反复练习,直到能够熟练掌握面团的软硬程度和韧性。揉面看似简单,实则大有学问,面团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花馍的口感和造型的稳定性。为了练好这一基本功,王宗秋常常一练就是几个小时,手臂酸痛是家常便饭,但她从未叫苦叫累。

在掌握了揉面技巧后,王宗秋开始学习捏、搓、剪、刻、染等复杂的造型手法。每一种手法都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才能熟练运用。比如捏制寿桃的形状,不仅要保证形态逼真,还要体现出寿桃的饱满与灵气,这需要对力度和角度有精准的把握。

染色是花馍制作中极具特色的一环,王宗秋所使用的染料均来自天然食材,如用菠菜汁染出绿色,用胡萝卜汁染出橙色,用紫甘蓝汁染出紫色等。这样制作出的花馍不仅色彩鲜艳,而且安全健康。

多年来,王宗秋制作的花馍种类繁多,涵盖了孝心寿桃、发家花馍、孩子满月花馍、随手礼花馍等多个品种,满足了不同民俗活动和人们的需求。

其中,孝心寿桃是王宗秋的拿手作品之一,也是北京市大兴区北臧村镇民政部为老年人祝寿时的指定订购品。每当北臧村镇有老年人过寿,王宗秋都会提前接到订单,为老人们制作寓意长寿吉祥的孝心寿桃。这些寿桃造型饱满,色泽红润,顶部还精心捏制出桃尖的形状,栩栩如生。为了让寿桃更具祝福意义,王宗秋还会在寿桃上点缀一些象征吉祥的图案,如蝙蝠寓意福气,仙鹤寓意长寿等。老人们收到这样的寿桃,总是笑得合不拢嘴,纷纷称赞王宗秋的手艺好,说这样的寿桃不仅好看,吃起来也格外香甜。

发家花馍则是深受当地百姓喜爱的一种花馍,通常在人们乔迁新居或开业庆典时订购。这种花馍造型大气,常常做成元宝、聚宝盆等形状,寓意着财源广进、事业兴旺。王宗秋制作的发家花馍,细节处理十分到位,元宝的褶皱、聚宝盆的花纹都栩栩如生,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,也让人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期待。

孩子满月时,家长们也会向王宗秋订购孩子满月花馍。这种花馍造型可爱,多以十二生肖、长命锁等为原型,寄托着家长们对孩子健康成长、长命百岁的美好祝愿。王宗秋会根据家长的需求,精心设计和制作,让每一个满月花馍都独一无二,充满了浓浓的爱意。

随手礼花馍则是日常交往中常用的花馍,造型小巧精致,方便携带,适合作为走亲访友时的伴手礼。王宗秋制作的随手礼花馍,种类丰富,有花朵形状的,有动物形状的,每一个都让人爱不释手。

如今获此殊荣,对王宗秋来说既是荣誉,也是责任。她表示,将以此为契机,更加努力地传承和发扬大兴花馍制作技艺,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民俗文化。

关于作者: admin2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