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周国强老师《清风落日两徐徐》——清风徐来,落日生辉

当一本诗集以“清风落日两徐徐”命名时,读者已能感受到作者所欲传递的气息:从容、平和、淡远,带着生活的余温与岁月的回响。这既是一种生活姿态,也是一种文学态度。周国强先生以其近十年来的诗词创作为底稿,将日常点滴化作韵律流淌的文字,汇聚成这部饱含真情的诗词集。翻开书页,仿佛步入一条悠长的廊道,廊道两侧既有烟火气息的生活场景,也有抒怀遣兴的心灵回声。

周国强,1958年生于湖北荆门,大学本科毕业,曾在中学和机关单位工作,后以退休之身回归笔墨世界。他早年写过小说、散文、论文,晚年则将心力投注于古体诗词的创作。他的视野并非游离世外,而是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地之中。他在国家和地方报刊上发表过数十篇文学作品,积累了丰厚的文字素养。《清风落日两徐徐》则是他在生命的另一段旅程中对诗意生活的系统总结与呈现。

此书共收录三百余首诗词,分为古风、古绝、律绝、五律、七律、填词六大部分,既有古意盎然的格律,也有生活化的闲情逸致。从“回故里”到“自荆门至海口”,从“夏日携孙观月”到“访友不遇”,诗作覆盖了作者十年间的所见、所感、所悟。它不是追求宏大叙事的鸿篇巨制,而是点点滴滴的真切记录,仿佛一串岁月的素珠,颗颗晶莹却无意张扬。读者能够从中看到一个普通人对亲情、友情、乡愁乃至自然风物的朴素表达,也能感受到作者在格律中追求自我心境安顿的努力。

这本书的最大特点在于真实与亲切。作者并未刻意营造玄奥的意境,而是以贴近生活的视角入诗。譬如《夏日携孙观月》,以简练的笔触写出祖孙相伴赏月的情景,既有含饴弄孙的温馨,也有孩童望月的稚趣;又如《自荆门至海口》,寥寥数句,便将离乡赴任的孤怀与眷恋交织呈现。这样的诗句,没有矫揉造作,却能让人心头一暖。正如沈光明先生在书的序言所言,他的诗给人“疏朗舒缓和平淡清新的感觉”,这正是“清风落日”所能带来的悠然氛围。

更为难得的是,作者在诗词创作上保持了一种自觉。他强调古体诗要反映现实生活,要追求“诗家语”。这些主张并非纸上空谈,而是贯穿在作品的语言与结构之中。他既守格律的严谨,又不拘泥于典雅故纸,而是勇于在古体诗中融入现代生活的真实场景与语言。因而,他的诗既有古典风韵,又与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不脱节,让人读来倍感自然亲近。

在阅读的过程中,我常常被一种朴素的情感所打动。比如《回故里》中“儿时别故乡,一去五十年”,这不仅仅是对故土的吟咏,更是一代人在社会变迁中的生命缩影;又如《教师节有感》里“备课如织锦,批改胜浇园”,则让人联想到无数教育工作者默默奉献的身影。作者并不追求语言上的奇崛,而是以真挚的情感、平实的文字,写出岁月中最能触动人心的瞬间。这种“烟火气”正是本书的魅力所在。

总体而言,这是一部平易而温润的诗集。它并非追求惊世骇俗,而是以清风拂面的姿态,展现作者在岁月沉淀之后的诗意栖居。翻读这些作品,人们既能体会到古体诗词的节奏美与含蓄美,也能感受到一种从容而宁静的心境。这本书不张扬,却自有其独特魅力,适合在闲暇时细细品味,带来心灵上的抚慰与启发。

关于作者: admin2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